龙凯锋:牧野之战中,商纣王战败的根本原因有两个
2018-08-15 10:32:00
  • 0
  • 0
  • 6
  • 0

牧野之战,是公元前1046年的一场战争,这是一场商朝与周朝之间的生死决战,最终周朝战胜了商朝,推翻了商朝统治,商朝灭亡,商纣王登鹿台自焚而死。

从历史记载看:周武王伐商,率兵车三百乘,虎贲三千人,甲士四万五千人,并联合了一些部落的军队。潼关到牧野有八百多里,周武王为了在预定时间到达预设战场,风雨兼程用了六天时间,提前一天到达预定的战场牧野。牧野离朝歌七十里,商纣王获知周武王进攻的情报时,正在庆祝商军打退东夷的胜利,仓促部署防御。因为商军主力远在东南地区,短时无法抽调回来,纣王只好把大批奴隶以及在东南作战中抓来的战俘,全部武装起来,连同守卫国都的商军共约17万,亲自率领,开赴牧野,与周军决战。最后的结果,大家都知道,商军战俘和奴隶纷纷调转方向,伙同周军一起进攻商军,导致商军大败,商朝灭亡,商纣王被迫自焚而死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商纣王

正所谓:万事都有因果。周武王胜利有胜利的原因,而商纣王呢?战败肯定也有战败的原因。有很多分析都是从政治上来分析,什么周武王得民心啊,商纣王残暴失民心啊。军事评论员龙凯锋认为,从军事的眼光看,商纣王的战败,根本的原因是军事上的失败,有两个方面大的失误:

一、商纣王战败原因之一:战略指挥上失策,应该固守朝歌,而不该决战牧野。商纣王应周武王之约,而弃朝歌坚固城池有利地形,奔赴牧野决战,属于战略上失策。理由有三:一是周武王带几万人马,奔赴八百里远的地方作战,粮草装备等供应不足,这是劳师远袭,利在速战,不可持久。二是商都朝歌城池坚固,粮草充足,利在以逸待劳、以饱待饥、以静制动,以守待攻方为上策。三是商军主力远在东南,不及回援,应固守待援。

试想一下,一旦商纣王以17万商军固守朝歌,周武王如果进攻朝歌超过3个月不下,内部矛盾就会纷纷暴露。比如粮草不足的矛盾,比如部落军队害怕失败的矛盾,比如士气低落军心混乱的矛盾。而此时,商军主力差不多回援,里外夹攻,必然导致周武王打败。如果商纣王用兵有方,密令商军主力进攻周武王的都城,同时诏令各部落反周武王者为王,按照此策,商纣王和周武王到底鹿死谁手,恐怕难以得知,历史也要被改写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周武王

二、商纣王战败原因之二:战役指挥上失策,应该精锐放在前军,战俘和奴隶放在中间。牧野之战,商纣王的军队有十七万之多,当然里面有战俘和奴隶;周武王的军队主力在五万人左右,其他是部落军队。从军力对比来说,双方差不多,商纣王的军队数量上强过周武王。但是牧野之战战败的根本原因是奴隶和战俘临阵倒戈,导致商军一败涂地。

战争中,前锋非常重要。前锋大多是精锐部队,因为前锋关系到首战,首战的胜利与失败直接影响到战役决心,影响到军心士气,影响阵势的稳定。在古代这种战阵决战模式中,前锋的作用更加突出。而商纣王却将武装起来的战俘和奴隶放在前锋位置,这些战俘和奴隶就有了临阵倒戈的机会,与周军一起进攻商军,导致商军阵势崩溃、兵败如山倒。淝水之战中,因为东晋方面诈降将领朱序大喊:前线的秦军败了。导致后军动摇,几十万大军自我踩踏,溃不成军,最终前秦一败涂地。

如果商纣王将战俘和奴隶夹在军队中间,后军对战俘和奴隶进行督战,同时宣布奖惩规则,稳定战斧和奴隶的军心,战俘和奴隶此战后可以释放,改变身份,战死者与商军同等奖励,将大大激发战俘和奴隶的参战士气,趁周军劳师远袭的弊端,一鼓作气击败周军的可能性非常大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牧野之战要图

综上所述,商纣王牧野之战的战败,某种程度上是战略战术的失败,是军事上的失败。当然,历史是不容更改的,我们讨论的目的仅仅从军事上去论得失成败,而不论政治上的得失成败。我们也不得不感叹,历史是偶然的,也是必然的。如果商纣王不狂妄,又如何残暴?如果不残暴,又如何会轻敌而失去民心呢?因为民心才是最大的政治。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